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8月8日父親節是台灣才有的嗎

看一下吧父親節的來源,來源於國外,當然全世界都知道呀母親節也是從國外先有的,所以大家都通用的,而且88聽起來就像爸爸所以啦…八月八日:父親節父親節的訂定,是在一九一零年由美國人杜迪發起的。此後各國也紛紛訂定屬於自己的父親節。我國的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像一個「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訂於八月八日。民國三十四年,正值我國對日抗戰達到白熱化,上海一部份愛國人士看到日本人猖獗狂妄、環境惡劣,為了激勵全國同胞奮發團結,早日消滅日本人,就發起「父親節」來頌揚、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抗戰勝利後,黨國元老、上海各界名流如吳稚暉、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覺得訂定父親節很有意義,有特別加以提倡的必要,就聯名呈請政府准予規定每年八月八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後來呈請獲准,八月八日就正式成為我國的父親節。世界其他各國也慶祝父親節,不過並不是在八月八日,例如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父親節,是訂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的來源】  與目前流行的概念非常不同,當初,父親節並不是一個可以讓賀卡製造商售出更多賀卡的節日。實際上,父親節首次被提出的時侯,這世上還沒有父親節賀卡。  住在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John B. Dodd),於1909年首次提出父親節的想法。當時,她希望有一個特別的日子,來向她的父親威廉斯馬特(William Smart)先生表達敬意。  斯馬特先生是一個參加過南北戰爭的老兵。他的妻子,也就是John B. Dodd夫人的母親,在生第六個孩子時不幸去世。斯馬特先生自此成了鰥夫。在華盛頓東部的一個鄉村農場中,他獨自一人撫養大了這個新生兒和其他五個孩子。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為經年累月的過度勞累而病倒辭世。直到成年以後,John B. Dodd 夫人才意識到,她的父親是一個單身家長,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堅強和無私。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馬先生辭世之年,當杜德夫人參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她特別地想念父親;直到那時,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的辛苦。  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瑞馬士牧師聽了斯馬特先生的故事後,深深地為斯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所感動,他讚許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動「父親節」的努力。於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不久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隨即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於是美國華盛頓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  1910年6月19日,華盛頓Spokane 鎮的人們慶祝了首個父親節。大約在同一時期,美國許多村鎮和城市也開始慶祝一個叫做父親節的日子。1924年,在美國總統科立芝(Calvin Coolidge)的支持下,父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966年,詹森總統(Lyndon Johnson)簽署總統令,宣佈將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天定為父親節,也就是斯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為美國父親節;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的六月第三個主日,訂為全美國的父親節,並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帶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帶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在各地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標誌,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標誌。  現在,父親節不僅是父親的節日,也是所有擔當父親角色的男人的節日。繼父,叔父,祖父以及成年男性朋友,都因父親節而獲得榮耀。父親節   父親節 Father's Day   人們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父親的功績。1909年就開始有入建議確定父親節。據說第一個提出這種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準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協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戴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象徵。直到1934年6月,美國國會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後來,全世界有二十多個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卡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每年全美國要在五千六百萬令人尊敬的父親們身上花去十多億美元禮品費,但在禮品的種類上除了領帶和雪茄煙外其它東西很少。很多人認為給父親買禮物最難。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合適的禮物是會令父親們開心的。
參考資料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feast/father01.html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ei=UTF-8&p=%E7%B5%95%E5%B0%8D%E6%AD%A6%E5%8A%9B&fr=yfp&b=121


這  是  絕  對   武  力  的  圖  片  ......................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周公瑾

周瑜字公瑾,盧江郡舒縣人,出身於淮南一個望族之家,曾祖父、祖父都是東漢的太尉,父親曾任洛陽令。周瑜從小精通音樂,能隨時察覺演奏者的失誤。但當時天下已亂,周瑜轉攻兵法,博覽經史,苦練武藝,決心為平定天下獻力。
二、《三國志》的價值與周瑜之地位
  《三國志》的價值,以裴松之所注最能彰顯其價值,因為陳壽所作的《三國志》正本中,並沒有志表,材料不足的結果,致使裴松之為其作注。陳壽為蜀人,在蜀未亡前便注意其史事,並撰蜀書。至於北宋雕版,魏、蜀、吳三書始合為一書,並改稱「三國志」。陳壽死後一百三十餘年,裴松之「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採為味。」,為《三國志》作了精彩的補充與註解。
  因此解讀《三國志》時,我們可以獲得更有系統且徵實的閱讀,也拜此賜,由體例、卷期等安排,更可以了解歷史人物的詳細事蹟。個人擬以若干史書排序順列來旁窺史書上的周瑜。
  (一)由體例排序看周瑜的政治地位
《三國志》‧《吳書》部份,共有二十章。因為陳壽為晉臣之故,所以對蜀、吳二國的領導者只以「主」稱,而無帝王稱號,殊可理解。在《吳書》部份,第七、八章所列之名臣將領,雖輔國有方,但多引退、左遷、死於權時,其功績限於吳境,未有大型戰事之策謀,亦無鼎足而立之機遇,故此類臣雖與周瑜橫越策、權二主,但未見其偌大功勳。又其功在鄉梓者多,是以其傳質性相類、相頡並列。至於吳書九,周瑜出,其傳與魯肅、呂蒙並列,其時正逢曹操「挾天子而掃群桀」,周瑜獻策,不懼曹君南臨,力主抗拒,於赤壁一戰,以寡擊眾,致三國鼎立之勢竟成,興吳之功,未在言下!公謹歷策、權二主,內政國防,皆有建樹,不若吳書七、八章者,因政治鬥爭而左降受懲者所在多有。是以周瑜之政治地位,不但達於「政通」,更美於「人和」。昔日程普見瑜不悅,時有齟齬,瑜謙恭禮敬、相忍為國,誠真政治家、真君子也。由《三國志》‧《吳書》體例編排見公謹的政治地位,頗堪玩味,與魯呂二君並排乃因於赤壁煙火,個人獨見三人並排意義在於:其三人均允文武,在內安國、在外定邦,忠信為主,儒將風範!
  (二)由卷期排列看周瑜的人臣質性
  由上文可見周瑜之政治地位,於此地乃涉於人臣的文化地位。政治、文化是國家存亡與否之二大礎石,政治若不安定,文化則隨之淪喪;文化若一日淪落,則政治亦難保一日、國危之機亦日復一日。漢末人臣無節,外戚宦官爭相傾軋,視皇廷為無物;東漢諸帝年幼早亡,致使宮闈混亂、國政狼犬。自魏立朝後,汗馬天下,意氣乾坤,民風為之開闊,文化尚及風骨,氣象遠邁前代。至晉則諛風又起,文人欲避其禍,則玄學起。然於東漢至於三國之文化風氣變革,劉季高先生喻為「『談論』的第三階段」。而周瑜被歸於「論帝王之秘策,攬倚扶之要最」之流別。劉季高先生以為,「赤壁之役,十分形象地顯示了漢末名士(談士)們『論帝王之秘策,攬倚扶之要最』一派,在研究行軍用兵之道方面所達到的高明程度」,又說:「…周公謹以孫策令文中給他的評價,及其與蔣幹的對話,蔣幹對他的品題,都可證明他最少是半個名士(談士)。」而同屬吳書九章的魯肅,也在劉季高先生的劃分下,歸於談論的第三階段的主人翁。因而在整個《三國志》‧《吳書》的卷期編排上,作者用心去歸納人物列傳的政治與其隱含的文化氣質,作一適宜的排列。否則以周瑜之賢能、與孫主之兩代交好、時間的相當,應可以與張昭並列,而不作此想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顯然考慮到更多的個人特質。試想孫主兩代,若干年而已,江東才俊幾乎能出者即出,然則《三國志》‧《吳書》並沒有將周瑜向七、八卷(人臣列傳)的卷首去排,想來必有特殊的含義-因為周瑜與其他吳臣不同處,就是文化上的特出表現了。
  (三)軍事謀略略述
  身為半個名士,對軍事的佈署與見解又是如何呢?劉季高先生歸納出他的軍事理論出來:「張子布提出三大難題…從地形兵力,據事實立論,頗不亦駁斥。」但是,「周公謹首先揭出:『操非漢相,而是漢賊』駁倒第一道難題。以『北軍不習水戰,雖得劉表戰船與長江之險,卻不能利用。』破第二道難題。以『以十五六萬疲病之卒,御七八萬狐疑之眾,兵雖多不足畏。』破其第三道難題。」除此之外,周瑜更指出了對方的缺點:「一、關西未定,不能曠日持久,與我相持。二、天寒,馬無草。三、北軍不服水土,必生疾病。」這就是最能代表周瑜軍事才華的論辯史實,而在赤壁戰況以至結束,無不印證了周瑜獨到的眼光與大膽的謀略。
  (四)性格才藝附記
  周瑜有孫子所謂的「朝氣銳」,亦具備《司馬法》中所謂的「新氣」。所以在大敵當前,周瑜能穿越假象,神志清朗,料敵機先。正所謂「心細于髮,氣壯如山」、「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再者,「曲有誤,周郎顧。」可以現出周瑜除了殺伐謀略的天地之外,還有屬於個人方寸的音樂藝術陶養,正是允文允武的真實歷史人物。此外,正史對之讚譽者尚有:「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等言,足見周瑜在修身處世上的平衡與開闊。周瑜想必是能詩的,不能詩,如何能寫上疏、并傳後世?只是他的音樂敏銳程度,早早蓋過了其他的他的藝術修養;而軍事建樹,又使他的聲名傾向以軍事才能居首。周瑜的琴藝,說明了他細膩的一面,可供以內心的涵養、感性的舒發,這與嫻於文字藝術者有神似的效果,試想一個人無法平靜自己的內心,又如何關照詭譎難測的軍國大事?在藝術上,言周瑜得其慧性、借之於「定性」,未嘗不妥也。
三、《三國演義》周公謹圖像與比較目的
  《三國演義》的周瑜圖像,個人覺得以「諸葛亮三氣周瑜」的部份來作析評最具代表性。
  (一)諸葛亮三氣周瑜
  回目是: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精華摘要:周瑜,程普收住眾軍,逕到南郡城下,見旌旗布滿,敵樓上一將叫曰:「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亂箭射下。瑜命且回商議,使甘寧引數千軍馬,逕取荊州;凌統引數千軍馬,逕取襄陽;然後卻再取南郡未遲。
  正分撥間,忽然探馬飛來報說:「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詐調荊州守城軍馬來救,卻教張飛襲了荊州。」又一探馬飛來報說:「夏侯惇在襄陽,被諸葛亮差人齎兵符,詐稱曹仁求救,誘惇引兵出,卻教雲長襲取了襄陽。」二處城池,全不費力,皆屬劉玄德矣。」周瑜曰:「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拏住陳矯,兵符自然盡屬之矣。」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正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很顯然的,諸葛亮為使其主公拓寬版圖,使用陰謀並使周瑜中計而受傷,自己卻不廢吹灰之力而得兵符、拿城池,使周瑜保國護城之心遺憾落空。這幕諸葛雖巧而太過,而周瑜憤怒亦有其理。唯其瘡傷已重下亡命之因,周瑜因此而死,雖枉而不得不死耶!
  回目是: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精華摘要:玄德與孔明正行間,忽然江聲大雲,回頭視之,只見戰船無數。帥字旗下,周瑜自領慣戰水軍,左有黃蓋,右有韓當,勢如飛馬,疾似流星。看趕上。孔明教棹船投北岸,棄了船,盡皆上岸而走,車馬登程。周瑜趕到江邊,亦皆上岸追襲。大小水軍,盡是步行;止有為首官軍騎馬。周瑜當先,黃蓋、韓當、徐盛、丁奉緊隨。周瑜曰:「此處是那裏?」軍士答曰:「前面是黃州界首。」望見玄德軍馬不遠,瑜令併力追襲。正趕之間,一聲鼓響,山崦內一彪刀手擁出,為首一員大將,乃關雲長也。周瑜舉止失措,急撥馬便走;雲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正奔走間,左邊黃忠,右邊魏延,兩軍殺出。吳兵大敗。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決一死戰!」黃蓋、韓當力阻。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面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正是:
  兩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卻帶羞。
  周瑜在此變成一氣極敗壞之人,尤其在意孔明之諷,計謀失敗復遭諷刺,確實使人難堪。尤其又是在眾軍官之前,早達的周瑜在本書中必然十分生氣,加諸羅貫中對周瑜的個人偏見,簡直使周瑜喪盡風度,尤其是因為孔明的一句話可以數度昏倒而急救,周瑜真是難看至矣!
  回目是: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精華摘要:敵樓上趙雲出曰:「都督此行,端的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汝豈猶未知耶?」雲曰:「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雲在此。吾主公有言:『孤與劉璋,皆漢室宗親,安忍背義而取西川?若汝東吳端的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周瑜聞之,勒馬便回。只見一人打著令字旗,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餘里,皆言要周瑜。」瑜馬上大叫一聲,箭鎗復裂,墜於馬下。正是:
  一著掑高難對敵,幾番算定總成空。
  派趙雲守城並與周瑜對話,這其實是莫大侮辱。羅貫中安排趙雲出現實在重重的踩下周瑜的尊嚴,而羅貫中不只要踩下他的尊嚴而已,還要剝奪他死亡的尊嚴。孔明安排周瑜上致命的惡當,完全沒有顧念蜀吳聯姻之情,若說「假途滅虢」是周瑜的惡計,則「借刀殺人」便是孔明的絕策。一計狠似一計,使周瑜氣憤難堪而亡。
  由本文上下可解周瑜形象差異實在太巨,幾近於扭曲狀態,於是我們當思考這種形象的突變是來自何方、出於何意。《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沒有傳承,除了羅貫中本人的博學之外,更參酌了《三國志平話》、雜劇情節,當然還有想像力與奇特的筆力,以構成《三國演義》這部影響三國正史的丕世文作。前人研究成果中,大膽揣測羅貫中溢美孔明的原因是:羅氏身處北方、異族統治、大志難伸而鬱結不平,故使北興中原、致力最多的孔明,揮毫而成一位能測風雲、忠心護主的人臣。
  但是羅貫中的寫作動機是耐人尋味的,其一,吳蜀都有中興匡復之志,若沒有周瑜,則沒有赤壁之大勝;其二,即使要揚孔貶周,也無須以抹黑的手法使之偏離史實。雖然羅貫中的文筆殊為生動,但是他的寫作脈絡,個人並不見有家國之愛。如果羅氏是以創作市場為導向而寫作,誰又是主流的閱讀者呢?普羅大眾喜閱讀《三國演義》,不少是感於其中人物的肝膽義氣。在周瑜短短的一生中,要杜撰他的缺失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劉季高以為周瑜最大的錯誤是打贏了赤壁之戰,使得天下紛亂持續、百姓飄離。然此原因可說是莫須有,亦不足構成羅貫中在筆下顯示出對周瑜深惡痛絕的理由。可是羅貫中以他的文與筆,誣陷了周瑜一千多年。除非是作者將內心的深沉缺點轉嫁到一個完美人格的人物身上,以求平衡與解放。小說家是杜撰者,寫實寫虛僅需一筆在手。然小說家也是人,在我們邏輯不出小說家的創作意圖的時候,我們有二條路可供選擇:一則是順從小說家的意願,把作品就當作品研究;二則是由人性的角度切入,了解小說的創作者及其作品會出現如何的化學變化。
  我們絕不能忍受視小說為小說而讀的單一目標,因為我們知道小說與人性不能分割,我們想更了解人性有怎樣的可能?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成為一個小說家或更明白庶民文學的高貴情意。
四、小說與正史的落差與其價值性
  《三國演義》寫周瑜的部份,有很明顯的國別界限或是嫉妒。羅貫中博學多覽,自是明白正史中周瑜是真君子、政治軍事家。因而我個人不免要用「剷平主義」的中國人習慣,去邏輯羅貫中的寫作動機。
  剷平主義的意義非常簡單,不是剷別人的意識/行為,就是剷自己的意識及行為。剷平主義是中國人的國家概念,也是社會規則。
「任何『個體化』不發達的情況,都會有要求大家必須一樣的壓力。因為在『個體化』不發達的情形中,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必須不斷地與他人比較才能確立的。」沒有自信的人使用「忠告」或是「蕭規曹隨」使之他人與我相同,或自己與他人相同;自我意識較強者,威迫利誘甚至暴力行為都可能出現,目的還是「要對方和我們一樣。」那麼,這與羅貫中有什麼關係?又和周瑜有什麼關係呢?個人以為他們是很不一樣的,前者寫作度日,後者羽扇綸巾,風采何止相去千里?如果羅氏完全不了解周瑜,就沒有必要寫壞周瑜;如果了解周瑜,就很有可能嫉妒周瑜。周瑜的際遇之佳、風采之好、天資之穎悟,在吳國足以傾倒所有臣民。加諸其寬闊大量,雍容自若,說是三國目光的焦點亦不足為過;羅貫中惜生於元代,漢人是魚肉牛羊,得以享譽文壇而安享天年者,就是一大福壽了。但是,周瑜的天縱完美是苦人心中的痛恨,借筆殺一殺周瑜的銳氣,不失是身心得以平衡的方法。而這便是活人與死人之間的剷平主義。在野史上,借筆鏟除對手光環的人所在多有,厭惡雍正的人,就說他培訓「血滴子」害人;忌乾隆的人就說他出於海寧陳家,是漢人血統。但是真實的雍正,勤政愛民、文采爛然;真正的乾隆,開朗志壯、文化之軸。然而為什麼許多著作專門抹煞他們正面的形象?甚至扭曲捏造、悖理離真?因為剷平主義的源頭除了自我意識不足外,還有自卑所衍生的嫉妒。而周瑜是有讓人羨慕的資格的。
  我們找不到羅貫中創造惡周瑜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由人性去試想借筆「移」人的機率,是合於情理、並且可以檢驗的。當然,《三國演義》本身的價值是定然不許抹滅的,其寫兄弟情義,可感動天地;寫諸葛慧人,神乎奇技;寫戰爭,滂然有聲;寫尋常人物,又能善處其境。在描述事件上有條不紊,擺脫了話本的生澀,也開啟了後世小說對於「生動」的要求。
五、結語
  用非《三國演義》式的眼光看周瑜,可思其壯氣逸姿、笑滅強虜的益智。以《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周瑜,可以深思小說家創作的內因外緣,此間雖不必然,卻有「應然」之想。史實之珍貴,由《三國演義》之編造撰寫,可知其影響後世甚巨!參考書目:1.《三國志》 陳壽撰 裴松之注
參考資料 奇摩搜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2512514

龐統孔明的事實真相

諸葛亮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生於西元一八一年,卒於西元二三四年(蜀漢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四歲。在三國歷史中是赫赫有名的軍師。  孔明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隱士,與龐統並稱「臥龍、鳳雛」,亦有人說是伏龍。與弟弟隱居在南陽避開戰禍,但由於劉備的三顧之情,這才不得不起身。  在孔明初出茅廬時,就立下一場場戰功,為劉備建下良好基礎。在赤壁之戰,孔明與周瑜的合作,使得曹操水軍在火計中敗退下來。有沒有「祭東風」是不確定的,可以知道的是,他在此一戰中,規畫戰略時間與和周瑜共商討,都十分重要。  同樣的,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仍然不符合史實。「三氣周瑜」、「借東風」、「空城計」、「八陣圖」等,在正史中都沒有記載。不過孔明將兵法發揮得淋漓盡至,這些倒是有目共睹。幾次魏軍的追擊,以及吳軍的壓迫,都在孔明的機智之下化解一場又一場的危機。吳軍後來崛起的人才──陸遜,才能不亞周瑜,也同樣無法勝過孔明的判斷能力。只是在後來,孔明用馬謖,以致失守街亭,大概就是他人生一大敗處。  最重要的就是與司馬懿的對峙了。在演義中描寫到了孔明對於司馬懿的忌憚,兩人在正式交鋒後,也在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近)一戰畫下模糊句點;能看得出的是,若孔明沒有病死,或許歷史又會有所不同。只是孔明與司馬懿事實上才能很難分出高下,畢竟兩人的處境都各有不同。  演義中,孔明如是鬼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實際上的孔明雖為舉世天才,但也並非完美。孔明在人們的印象中,不外是「忠心耿耿,愛軍愛民,精通兵法,無人能比」,甚至是大大有肚量的好人,但在另一方面來看會有很大的不同:在演義上,作者犧牲周瑜作對比,讓孔明成了頗有肚量,而周瑜成了小人的一個刻版印象出現。由於正史上的周瑜根本是和其描寫完全相反的,因此,孔明的柴桑口弔周瑜,是否有些為察軍情而做作的感覺?另外,孔明亦比周瑜更會妒才;據說當時曾有一個叫彭羕的人為龐統所薦而作官,孔明卻在劉備面前說了幾句話,讓劉備疏遠彭羕,甚至流放貶官;彭羕在抱怨後被殺了頭,而劉備仍不知情。另外,還有個叫廖立的人,被劉備重用,不過在劉備死後,孔明卻開始排擠他。此外,孔明為己而埋沒的人才仍不知凡幾。  在上述話語中,似乎孔明已被貶低,不過,孔明仍是個很有價值的歷史人物,為他所留下的「連弩」,雖後為馬鈞所改,但仍有所歷史意義,加上人本會有缺點所在,妒才自是正常現象,因此,孔明這麼有特色的厲害人物,在未來幾年也還很難落漠。
註:馬鈞,為製早指南車的人,後來改造孔明發明的「連弩」機。
  附:孔明與周瑜的情誼
  在謀士簡傳「周瑜」中有提到有關這兩人的情誼;事實上,奸詐帶狡猾的孔明,也是與周瑜十分要好,但願誠心相待的。在他與周瑜合作時,俸周瑜為兄長的孔明,常和其兩個人晝夜不休的談論天下時局與軍戰大事,跳過主麾界限,這兩人可說是無話不說的真心兄弟。只是,效忠的軍主一旦不同,就什麼也沒有了。孔明與周瑜的對立總是遲早,這兩人不必說,都已知道。「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不只訴說周瑜感嘆有孔明使他無法讓孫權吞蜀打天下,還表示出,他遇上孔明這個知己,讓他哀痛,因為兩人都是要交手的,總要反目成仇。對孔明來說,大概也是「既生亮,何生瑜?」了。周瑜為了天下大事,不得不下令追緝孔明,兩人的戰火爆發,不可收拾,看破茫霧後,兩人正式全力鬥智。輸的是周瑜,這或許已是定數。若這兩人非對立,友情上,是很可敬的。要說周瑜是不如兄弟的大哥,不如說孔明是反將大哥一軍得兄弟......  (謀士都是奸雄,周瑜不外乎也是,但,孔明總是略勝一籌吧。)
  附:孔明小傳
  小時候,孔明父母早逝,他便跟著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十七歲時,玄卒,孔明便和弟弟諸葛均到隆中臥龍崗搭草廬隱居。在建安十二年(西元二o七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時,孔明才只二十七歲。(另外,沒和孔明交到鋒就英年早逝,使得魏在赤壁大敗的郭嘉,初出茅廬時也是二十七歲。)後來得到姜維為傳人,傳其畢生所學,只是時間上不為盡用罷了。
稱號
軍師──在博望坡首次帶兵立功時劉備之俸
丞相──劉備以孔明為相建國,直到後主劉禪仍是
臥龍(伏龍)──隱居隆中臥龍崗之自稱與人尊稱
註:隆中,今湖北襄陽之西北近
親人
祖.諸葛豐(任漢司隸校尉)父.諸葛珪(任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兄.諸葛瑾(孫吳麾下)弟.諸葛均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岳父.黃承彥
 
重要事蹟年表
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諸葛亮出生
獻帝建安三年(西元一九八年)──與弟在臥龍崗隱居
獻帝建安十二年(西元二o七年)──被劉備請為軍師
魏明帝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吳大帝黃武六年(西元二二七年)──開始北伐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吳大帝黃武七年(西元二二八年)──街亭之戰用馬謖失守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大帝嘉禾三年(西元二三四年)──卒於五丈原
參考資料 http://www.mlsh.tp.edu.tw/class/101/s_02.htm

歷史上真的有三國志上的這些人物嗎??

曹操字孟德東漢的丞相.與劉備一起討伐黃巾賊,自此成名.黃巾之亂結束後,董卓亂政,曹操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被眾諸侯推薦為副盟主,與袁紹一起指揮眾諸侯作戰.討伐董卓的盟軍解散後,諸侯便割據一方,開始群雄互相爭霸的局面.後袁紹率領十萬大軍征伐曹操,當時曹操只有一萬軍,理論上曹操是很大機會會全軍覆沒.但曹操利用原是袁紹手下的降將許攸的計策,派軍隊消袁軍的糧食-烏巢.使得反敗為勝.自此袁紹軍便開始瓦解,曹操便一鼓作氣地擊敗袁紹,平定北方.曹操平定北方後,便養精蓄銳,準備南征.他率領二十萬大軍,先攻佔了荊州,後駐軍江陵,向孫權軍開始展開攻擊.但曹軍來自北方不熟水戰,故首先敗陣.後中了黃蓋的詐降計及龐統的連環計,在赤壁中敗給周瑜和諸葛亮,使原本的二十萬軍,只剩數千人.自此戰後,曹操便無力南下了.後曹操殺了東漢征西將軍馬騰,將其子馬超擊退.被眾臣向獻帝推薦為魏公魏王.後於六十六歲病逝,其子稱帝後被追封為魏武帝.諸葛亮字孔明蜀漢丞相,本隱居於襄陽臥龍崗,因曾受劉備三顧之思,故出山相助.曾在博望坡以火攻大破夏侯惇所率領的十萬大軍,從此曹操不敢正視劉備.劉備死後,南蠻王孟獲率兵侵益州.諸葛亮親率大軍鎮壓,將孟獲七擒七縱,最後使孟獲歸降,命其繼續守衛益州南蠻.為北伐奠定了一大基礎,自此南蠻在蜀漢統治其間不曾再發生戰爭.諸葛亮南征回歸後,養精蓄銳,準備北伐.他曾向後主奏上出師表.表略說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要勤理國政,並向他推薦了董允等人.諸葛亮曾六次北伐,但大多都無功而回,有一次他收得姜維收徒.因積勞成疾,諸葛亮最後終於病逝五丈原.周瑜字公謹東吳水軍都督,為孫策及孫權兩兄弟效力.盧江舒城人,自小與孫策相識,後孫策請他共同收取江東.他助孫策攻佔了建業及吳會等地,並收得猛將太史慈.自此孫策兵多糧足,手下精兵良將無數.周瑜又向孫策推薦了江東二張-張昭和張絃,幫助孫策治理內政事務.曹操統一北方後,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周瑜與諸葛亮共議破曹之策,兩人都決定以火計燒曹軍戰船.諸葛亮答應借東風以助火攻.周瑜自知計謀不及諸葛亮,屢次想殺他,但都被魯肅阻止.赤堅之戰後,周瑜大敗曹操,使其威名遠播.周瑜想乘勢攻佔荊州,他用了許多計策攻打江陵,最後大破曹仁於樊城.但諸葛亮始終棋高一著,他用詭計佔據了荊州.周瑜又想將孫權之妹嫁給劉備,使其遠離關張等人.不過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謀,將計就計,使得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後周瑜於三十六歲的壯年便與世長辭了.關羽字雲長蜀將,劉備結義的二弟.劉備派他守衛荊州,負責防禦魏吳的進攻.呂布奪走徐州後,劉備三兄弟失散,關羽為尋兄,暫投曹操.其間曾助曹操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使曹操更想收他為屬下.他知道劉備在袁紹處,便向曹操要求離開,但曹操愛才,便不給他晉見.關羽知道曹操不想放他走,便過五關斬六將,去和劉備會合.劉備做了漢中王後,封他為五虎大將之首,並命他進攻襄陽.曹操知道蜀軍犯境,便派大將于禁及先鋒龐德抵敵.但後來關羽用計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但後被呂蒙擊了荊州,被孫權斬首.其子關興及關索也為蜀漢大將效力.張飛字翼德蜀漢大將,劉備結義三弟,原以宰豬賣酒為生.呂布攻佔徐州後,他駐守汝南,打探兩位兄長的消息.劉備三顧草盧後,請得諸葛亮相助,於博望坡大敗夏侯惇.曹操親率大軍復仇,劉備便打算撤退.走到當陽時,曹軍到,將劉備軍打散,張飛等保護劉備殺出重圍.曹軍追到長阪橋,張飛單騎出迎,大喝三聲,曹操軍中人人喪膽,曹軍便撤退了.劉備取西川,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軍師龐統陣亡後,劉備向荊州請援兵.諸葛亮分張飛走陸路,自與趙雲走水路.途中,張飛遇到大敵嚴顏,與其對峙多日.後張飛使出一條計策,詐取走捷徑,用真假張飛敗嚴,使其誠心投降.關羽被吳都督呂蒙殺後,劉備率大軍報讎.張飛也從巴西領一軍到江州會合,後因鞭打部下,而被其殺.其長子張苞也是蜀漢的武將,助諸葛亮北伐有功,後因追捕敵將趺落溪澗而死.次子張紹是蜀國侍中,與後主一起投降.趙雲字子龍蜀漢之將,五虎大將之一.曾經是袁紹和公孫瓚手下,但均未得意.後投劉備,成為與關羽張飛齊名的猛將.劉備於新野敗給曹操後,劉備與大量民眾一起撤退.劉備命趙雲保護老少,但趙雲與甘夫人糜夫人以及劉備阿斗失散.趙雲奮不顧身,衝入曹軍中,找回甘夫人和阿斗,殺了曹營武將五十多員,並奪得青釭寶劍.劉備引兵西征益州時,命他守江陵.孫權亦乘機取回孫夫人,趙雲知此事後,即率兵追捕.終於趙雲都追到吳船,他與孫夫人爭辯一番,乘亂奪回阿斗.但吳船將到東吳的國界,趙雲孤掌難鳴,辛得張飛引戰船趕到,與趙雲及阿斗回荊州.後隨諸葛亮南征北伐表現出眾,後於北伐其間病逝.其子趙統及趙廣亦為蜀漢效力,後隨姜維出征,死於沓中前線.張遼字文遠魏將,曾為丁原、董卓、呂布、曹操效力。呂布敗給曹操後,被曹操的誠意所感動,所以投靠曹操,被封為校尉。赤壁之戰後,負責守衛合淝。曹操進攻漢中時,孫櫂率廿萬大軍北伐。當時合淝城士兵只有大約八百人,但張遼使出誘敵之計,使吳軍先鋒遠離孫權,終於殺得吳兵大敗。自此,張遼威名遠播,話說”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曹操死後,曹丕率大軍伐吳,命張遼為先鋒。東吳徐盛以疑兵之計,大敗曹丕。曹丕撒退,吳將丁奉追擊,張遼與丁交戰,被其冷箭射中,傷重身亡。馬超字孟起蜀漢大將,五虎大將之一.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父親是東漢的征西將軍涼州牧,後曹操以獻帝的名義而被召入許昌,被曹操所斬.馬騰被斬後,其子馬超決定為父報讎,起盡西涼大軍,正取長安.與曹營大將許褚決戰不分勝負,又殺得曹操割鬚棄袍.曾經佔據了長安及潼關等地,但後來中了賈詡的離間計,與叔父韓遂不和,使曹操反敗為勝.自此馬超就去投靠了漢中太守張魯.劉備與劉璋反目後,劉備率大軍攻打西川,劉璋與張魯重新結盟.張魯派馬超去攻打葭萌關,劉備急與張飛去守關.馬張二人曾挑燈夜戰,殺得難分難解.劉備知道馬超勇猛,便想收他為將,他派李恢向馬超陳述利害,使馬超投降.諸葛亮南征時,他被派鎮守陽平關,防止魏國乘虛興兵入川.諸葛亮南征回來後不久病逝,使得諸葛亮在北伐時又少了一位大將.呂蒙字子明吳將,為孫策及孫權兩代效力.是繼魯肅之後,東吳第三代都督.呂蒙原本只是一武夫,後來經孫權和魯肅的激勵,發奮讀書.三日後魯肅來探望他,與他談話的時候,覺得呂蒙已經變得有學問,讚他說已經不是以前的呂蒙了.所以,有吳下阿蒙的成語.他升任都督後,所有軍事上的問題,孫權都向他請教.曹操派滿寵為使,要求一同進攻荊州.呂蒙便覺得這是收回荊州的大好時機,所以便請求出兵.後來,他與陸遜合謀收復了荊州,殺了守將關羽,使其威名遠播.後於一場酒宴中暴斃死亡.陸遜字伯言吳將,是孫策的女婿,後為東吳放力.赤壁之戰時,被孫權任命為先鋒,與太史慈合組一軍破敵.呂蒙殺死關羽後,劉備率大軍伐吳,吳軍連連戰敗,孫權心中甚憂.闞澤向孫權推薦陸遜為督抗蜀.孫權即命為輔國將軍,指揮軍隊抵敵.後陸遜於猇亭火燒劉備軍營七百里,還回頭擊敗乘機入侵的魏軍,使孫權對他敬佩萬分.後更封為大都督.諸葛亮北伐勝仗,派人往東吳使孫權同時出征魏國.孫權便以陸遜為上將軍,並同朱桓等人出征.魏帝曹叡派曹休迎戰,但曹休聽從詐降的周魴的計謀,引兵出戰,使陸遜有機可乘,殺得魏軍大敗.曹休回洛陽後亦傷重身亡.陸遜死後,其子陸抗也為吳國效力,但被吳末帝以私通敵人為罪被斬.姜維字伯約原是魏將,後投蜀漢.諸葛亮北伐時,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諸葛亮死後與蔣琬、費禕等成為蜀國的柱石.諸葛亮北伐時,與曹真對峙了許久,也不能取勝.姜維向諸葛亮獻上一條計策,詐稱投降蜀漢是迫不得已,願和曹真裡應外合.曹真相信姜維,派大將費耀為外合.但可惜,魏兵大敗,將軍費耀身亡.諸葛亮死前,將所編兵書共24編,傳給姜維,希望他可以繼成復興漢室的遺願.諸葛亮死後,大司馬蔣琬及大將軍費禕一直反對北伐中原.此二人在世時,姜維曾四次北伐,但多無功而回.二人死後至蜀漢滅亡短短十年間,姜維曾五次北伐,使蜀國國力大退.後主投降後,他曾詐降鐘會,希望能復興漢室,但失敗,被亂軍殺死.漢昭烈帝 劉備 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建章。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吳大帝 孫權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又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卓年幼時已勇武非常。漢桓帝末年,卓官拜羽林郎。當黃巾起義時,朝廷任命卓為中郎將,以平民變。但兵敗,被革職。後因西涼韓遂起兵,朝廷再命卓為將討之。 當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時,卓應進之請入京協助。但卓未至而何進先被殺害。當京城大亂時,卓乘勢以勤王的名義入洛陽。為了樹立威信,卓決定廢少帝而另立陳留王為天子。大部份王公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唯獨執金吾丁原反對。董卓遂以利誘其部下呂布殺原。原死後,董卓吞并其軍,至此京城兵權唯在卓手。 董卓大權在握後只懂淫亂宮廷、殘害百姓。他喜用殘酷手段對抗異己。當山東諸侯聯軍討卓時,他決定焚燒洛陽,遷都長安。有千年歷史的洛陽便成為一片頹垣敗瓦。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呂布設計暗殺董卓,結束其殘暴的一生黃忠字漢升,南陽人。荊州牧劉表以其為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以忠守長沙。後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入蜀。 建安二十四年,黃忠於定軍山斬魏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劉備於同年自封漢中王,拜忠為後將軍。明年黃忠病逝。
相關詞:
諸葛亮與周瑜,
諸葛孔明與周瑜,
諸葛亮周瑜,
周瑜三殺諸葛,
諸葛亮,
諸葛亮兵法,
諸葛孔明,
諸葛孔明傳,
吞食天地2諸葛孔明傳,
諸葛亮傳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207722

有關諸葛亮兵法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此篇諸葛亮闡述了三大重點~一.對將領絕對的授權自古以來,主帥能否行使絕對的兵權往往左右著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論是孫子,吳子,太公望,都有相同的見解,証明了將帥能否有絕對的兵權的重要性。以下用有名的三國故事作一個說明好了~三國時代,魏國新城太守孟達秘密連絡諸葛亮打算反魏。諸葛亮打聽到司馬懿被魏主召見,重新授於兵權,便提醒孟達要步步為營,務必要小心慬慎。誰料到孟達認為司馬懿若要發兵討伐自已,必先上書給魏主,往返需要半個月,從自已的駐地趕往新城,又要半個月左右,篤定司馬懿至少要一個月才能攻到自已的駐地,所以不把諸葛亮的叮嚀放在心上。不料司馬懿一接獲孟達欲反的消息,並沒有上書給魏主,反而馬上出兵日夜兼程直攻新城,只花了八日,孟達便在防備未全的情況下,兵敗殞命,遭斬首。司馬懿在此戰役中,充分表達出「權變」 的重要性,並且了解「兵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魏主在這方面,也絕對是強勝蜀主很多的,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魏主給予主帥的權利,是絕對大於蜀主,從魏主很少召回對蜀作戰的將領便可見一班。二、戰術的訂立此處諸葛亮只提出「進退唯時,不由君命」,只是強調「作戰靠專家的專責分工」,藉此重申「君主授權(絕對的兵權)」的重要性。三、與兵眾同甘共苦這邊諸葛亮提出領導的大原則,有點類似當兵時長官所說的「帶兵帶心」。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聽起來好像老生常談。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作戰時,「斗志」的重要性,遠遠超出所謂的兵力差,如何讓「斗志」可以更進一步提高,沒有所謂的速成法,全賴平常生活所培養出來的「革命情感」。吳起,算是跟孫子齊名的名軍事家。我有讀過他一個小故事,內容是敘述,吳起有一天巡視營區,看到一個士兵身上長瘡,痛苦不堪。吳起就蹲下幫這位士兵把膿瘡裡的膿吸出來(沒錯,就是這麼髒),事情後來傳出去,大家都覺得吳起是個愛護士卒的好長官。事情也傳到了該士兵的母親耳中,沒想到,那士兵的母親一點也不開心,反而很難過。有人就問她:「妳兒子只是小小的士卒,將軍為他吸膿瘡,是很榮幸的,妳為什麼這麼難過呢?」母親回道:「這孩子的父親,當初也是在吳將軍底下做事,吳將軍也是幫他吸膿瘡,後來為報答吳將軍,戰死沙場了,看來我這孩子會步上父親的後塵」。註:吳起的戰績是76場,全勝64場,其餘平手。看完這典故後,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收買人心的舉動,但不可否認的,「同甘苦,共患難」,簡單來說,就是把「兵」當做「人」來看,而且是當作身邊很重要的人來看,所謂的「革命情感」才會養成,也才能發擇超過本身的作戰能力。
參考資料 將苑,其他看過的兵法,歷史故事,自已的心得
2006-05-17 12:07:24 補充
出師原文是字太多懶的打,我用貼上的~網址如下http://home.pchome.com.tw/life/hao321/Chiangyuan1.htm
2006-05-17 23:05:29 補充
我對三國比較有興趣押,就用三國的典故囉~要不一樣的也行~唐朝衛國公李靖平突厥一役,也是一個不錯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李靖受命平突厥,頡利可汗不敵,退走鐵山,並遣使者去向太宗請罪。這次的外交行動,太宗允許頡利可汗的請降,並派唐儉等使臣前往慰諭。然而,李靖卻在此時下令挑選精兵一萬襲擊突厥。部下覺得很懷疑問道:「皇上允許突厥歸附,而且使臣團也都在突厥那邊,這麼做妥當嗎?」李靖卻說: 「機不可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可是平突厥千載難逢的機會押!」
2006-05-17 23:08:21 補充
當時,頡利可汗本以為唐朝使臣團來了,原以為李靖會休兵,不料李靖的大軍,卻趁大霧以奔襲之姿來襲。頡利可汗連防備工事都來不及準備,就潰不成軍。突厥因而被平定。這則故事,除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運用外,也包含了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手段。我原本是想以這個為例子的,不過我覺得跟呂蒙襲荊州一樣,有點背棄盟約的嫌棄,所以才用司馬斬孟達的例子。反正孟達本來就是個小人,我也不用可憐他~
相關詞:
諸葛亮的兵法,
諸葛亮領導兵法,
諸葛亮,
對諸葛亮的看法,
諸葛亮的看法,
周瑜與諸葛亮,
諸葛亮心得,
諸葛亮的戰役,
諸葛亮的故事,
劉玄德三訪諸葛亮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1700100